1.关于比较文学的问题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1790~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比较文学受二十世纪三股世界潮流:1理论大潮 2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 3文化研究的热潮
2.关于比较文学的问题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1790~1870)。
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比较文学受二十世纪三股世界潮流:1理论大潮 2东西方比较文学兴起 3文化研究的热潮。
3.关于比较文学的一些难题,请教高人!不甚感激~
1 文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古希腊的自治和古中国的封建, 古中国和新中国,两两相比,就有明显的体会.
3 学派,我认为那是外行强硬加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相似或不同的程度,其实是没有办法描述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感受.所谓学派,不过是读者主观地把能带给自己相同或相似的感受的作者或作品硬拉在一起罢了.
4 无论何种文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宣扬真善美或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所以,有共同的主题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由于作者的个人偏好,他们的表现的方式又有所不同.
我的水平也不高,只能回答这么多.希望对你有用.
4.比较文学的问题
法国学派,搞影响研究起家的。
不过法国也有不少人搞理论很好。日本主要是引进法国起家的。
美国学派,玩理论起家的,标榜自己是平行研究。二战后开始崛起。
此二学派掐架,隔三差五就终结一下比较文学。一会儿从history,literature的定义溯源说比较文学没必要,一会儿又说平行研究是个伪命题。
还有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学派。反对西方国家的学术话语霸权,但整天被话语逗着玩儿。
西方有些汉学家也是这种观点,比如安乐哲和赫大为。期待视野去看安乐哲和赫大为的《期望中国》、《通过孔子而思》、《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
赫大为还算怀特海的哲学后裔,他继承和发展了怀特的过程哲学的方法,伙同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等,反形而上学。加上对美国政治现实的强烈批判,他和汉学家安乐哲展开合作。
两人以过程哲学和杜威主义解读中国哲学传统,希望在遥远的东方发现系的哲学、民主。从中国这方面说,期待视野是以西方学术思想对中国文化遗产梳理、阐释,以促进自身发展,进入话语圈。
官方说法参照孙景尧《简明比较文学》。想更专业点就去看乐戴云,陈敦主编的那本厚厚的绿书。
比较文学不讲权威。树立权威不是比较文学的事。
5.关于比较文学的
《文学散步》------------简 介------------ 《文学散步》简介 台湾学者龚鹏程的力作《文学散步》是一本享誉多年的文学入门经典读物,至今仍风行海外,倍受学界推崇。
作者本人学贯中西,治学既重考据又不拘于专门,因此能够通观全体,深入浅出。该书一反传统文学理论套路,角度、观点别开生面,新鲜创见随处可见,从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直叩文学本质,曾在台湾引发学界大讨论,至今仍是文学理论专著中的一枝独秀。
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称:作者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
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文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 龚鹏程先生的这本书摆脱了一般文学概论从理论到理论的套路,从读者关心又有兴趣的一个个问题入手,一步步深入梳理文学的知识系统。
该书的理论阐述系统不但简明清晰,而且深入浅出,对一般读者来说这”很够用”,也很容易进入状态。作者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探询文学内在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基础问题。
既有对西方文论的广泛涉猎和理论借力,又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论素养及其水乳交融的化用,对文学的种种问题做了淋漓尽致、极尽透彻的解剖。 本书完全颠覆当前文学理论套路,痛诟坊间各种文学论调,是享誉多年并至今风行海外的文学入门经典,于2006年9月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中国大陆出版,并很快取得各地经销商和读者的热烈反应,第一刷10000册很快就售罄。
此书最初是在1985年由台湾汉光文化公司出版,由于与同类书相比,《文学散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因此出版之初即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争论颇多,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本书对于传统的继承和颠覆;这本书是否可以取代坊间的其他文学概论;这本书对于大学教育的适用性问题;这本书在思路上的开放和严谨之间的取舍得失问题。
作为龚先生早年少作,《文学散步》体现出作者灵动跳脱的思维和恣肆横溢的才华,不拘泥于传统,发前人未发之言。他认为文学知识系统的呈现必须贴近文学生活,应当重在讨论“文学内在知识规律以及方法学基础的问题”,而不是那些永远争吵不休、而又在学界反复运转的“假问题”。
比如,他质疑说“作品是否存在?”“散文能被视为一种文学类型吗?”“文学应该讲形式吗?”该书所论及的基本命题有文学的欣赏、形式、意义、功能,以及文学与社会、道德、历史、哲学诸方面的关联等问题,谈论领域很集中,纲举目张,简明扼要,新鲜创见颇多,因此不免与既成的研究成果时时冲突;而少年常出“妄言”,写到与前辈存有冲突之处,就总有些辛辣犀利的文字。此书一出,冲撞了不少前辈时贤,引来骂声一片,尤其牵扯到所谓“学养”同“文气”的轻重问题。
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在当时就已经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快感。喧嚷过后,此书获得了台湾省“教育部”教材改进甲等奖,并被一些学校采为课本,可算是终于得到了承认。
在《文学散步》出版之后这十多年间,龚先生此书的价值逐渐被很多学者挖掘出来。比如台湾学者林湘华评论说:“像康德在哲学史上哥白尼式的转向一样, 询问形而上学知识成立之可能, 龚先生也意在透过文学知识基础的询问, 建构文学研究的基本认知。
而其实这就是一种建立学科‘严密学’的理想。”应该说,龚先生这种理论的自觉意识在以前的文学理论著作里是非常罕见的。
“第四版”在大陆的引进,引起了很多大陆学者王一川、张颐武、黎湘萍及朱青生、刘苏里等人的关注,尤其得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的倾力推荐,温教授说:“用‘散步’的方式来谈论,举重若轻,突破了一般‘概论’的樊篱,富于才情的新鲜见解处处呈现,成就了一本很有学术含量却又相当‘好玩’的书。该书虽然属于概论一类,但问题意识很强,不少章节观点的提出都有现实针对性,有意针砭学界一些比较混乱的现象或者有争议的课题,读来很是‘解渴’。”
《文学散步》使龚先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话题,或可称作鬼才,或可称作另类。不管怎么说,20年来,《文学散步》一直是同类著作所不可取代的一枝独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徐学先生说:“面对‘龚鹏程现象’,我们大陆学者应该有一种紧迫感。文化意义上的中心与边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建‘中原文化’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力。”
如今大陆读者可一睹此书风采,孰非幸事?------------龚鹏程的研究路数------------ “所有知识化的工作,都是我个人生命的体验,在一本书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之间刻苦建立的。所有方法意识,也都是从凿山采铜的经验里,摸索获得的。
……我用我法,而我法即从中国传统学术中变化而出,似洋似古,乃又不洋不古”——龚鹏程《四十自述》 “在写作过。
6.关于考研考比较文学的问题
比较文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属于文学史类型的项目。
而对外汉语则属于语言应用学的范畴,二者一个是将文学史一个是说文字学的,如果你对文学史有兴趣就学比较文学如果是对文字学有兴趣就选对外汉语,但在准备的书目上文学史数量远远大于语言学的数量。但是就实用性而言对外汉语更实用,但学起来更枯燥,因为会是纯理论的东西。
文学史会好一些,但是比较文学大部分文学史是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的概论、比较文学原理和你所选学校方向具体的比较的内容书会产生不同。学校北京语言、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华中师范都很好专业以及方向都很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问题百科 » 关于比较文学的问题(关于比较文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