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答案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义在于: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个性,即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指矛盾表现的多样性,从性质上看,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从地位看,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之分。从解决形式看,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把握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1)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
(2)要坚持从具体条件出发的分析方法;
(3)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4)要坚持原则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5)要坚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发的分析方法。
2.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后作者作了部分补充、删节和修改,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书中还阐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②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该书从 5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理论,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并提出了“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的论断。③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④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⑤分析了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指出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运用矛盾论看待人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在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次要作用.
2,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者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而这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二)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
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3,二者在一定的调价下互相转化.
(三)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4.矛盾和原因的关系在矛盾论中,什么是矛盾,什么是原因,它们有区别
我这么理解矛盾.若和事物相关的所有因素都是和谐的,那么事物就处于平衡状态,就永远不会发展,就处于静止状态.可实际上事物都是都是发展的,哪怕是一件本身什么都不变的古董,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也会改变,所以,和事物有关的因素不会都是和谐的.那么不和谐的那两个或者几个因素就会互相作用,会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这几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是矛盾.可能不和谐的因素很多,发生很多相互作用,一旦人们认为某种作用是主要的,那么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产生的作用就会被认为是主要矛盾.矛盾是所有因素相互作用的统称,原因只是针对某种变化的几个因素的作用.。
5.高二政治唯物辩证法中矛盾论,求通俗解释
我在高中时学的是文科,选修的就是政治。
现在上大学了,对政治、哲学还是很感兴趣。哲学其实很好理解,不要把哲学看成是很难懂的问题。
在这里很高兴帮你解释关于矛盾的问题。(括号里的内容是我的解释。)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是对立的;矛盾双方同时存在于事物中,所以矛盾双方又是统一的。
(张三有“优点”和“缺点”,“优点”和“缺点”就是一对矛盾。“优点”与“缺点”是相反的,是对立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存在与人的身上,又是统一的。)
2、矛盾具有普遍性。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张三有优点与缺点、李四有优点与缺点、王五有优点与缺点……,所有人身上都有优点与缺点。)
②、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张三小时候有优点与缺点,长大之后也有优点与缺点。
“优点”与“缺点”这一矛盾贯穿张三的成长。)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承认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3、矛盾具有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身上的的矛盾是不同的,是特殊的。
比如,张三的优点大于缺点,而李四的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两个人身上的矛盾情况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殊性。)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张三在小时候优点大于缺点,他长大后可能缺点大于优点。
“优点”与“缺点”这一对矛盾,在张三成长的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 ③、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张三身上优点有优点的特点,缺点有缺点的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比如,张三有“优点”与“缺点”,优点大于缺点。
“优点大于缺点”这一特殊情况,正说明了张三身上存在着“优点”与“缺点”这一对矛盾。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比如,中国使用汉语,其他国家都使用英语。
在中国范围内汉语是普遍的,而在世界范围内汉语就是特殊的;如果全世界都讲汉语,那么汉语在世界范围内就从特殊转化成普遍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次序和工作方法,要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认识问题要掌握具体问题的特殊情况,从特殊情况总结出问题的普遍特征,再用普遍特征去指导具体问题。“理论”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普遍特征,我们要用总结出来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且要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事物最主要的矛盾;②、次要矛盾,是在事物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在世界范围内,英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那么英语就是最主要的;而汉语、日语等其他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不处于支配地位,不是最主要的,那么汉语、日语等其他语言就是次要的。正因为英语是最主要的,所以汉语、日语是次要的,主要和次要是相互依赖存在的。
如果全世界讲汉语,那么汉语就从次要转化成主要了。)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抓主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在地球上讲话要讲英语,因为英语是主要语言;同时不能忽视其他次要语言,因为部分地区使用汉语、日语。)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②、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矛盾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③、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张三身上有“好”与“坏”这一对矛盾。
在张三身上,如果“好”处于支配地位,那么“好”就是主要的方面,张三就是“好人”;如果“坏”处于支配地位,那么“坏”就是主要方面,张三就是一个“坏人”。“好”与“坏”是对立的,相互排斥;“好”与“坏”又同时存在于张三的身上,所以“好”与“坏”又是统一的;“好”与“坏”可以相互转化,张三可以成为“好人”,也可以变成“坏人”。)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看张三这个人要全面,既要看到他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他坏的一面。)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①、两点论:认识复杂的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认识复杂的事物时,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