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气象学科中应用气象学的重要分支。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围绕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不断认识和解决生产中的气象问题,提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气象条件和措施。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领域 现代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林业气象、病虫害气象、农业气候、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和仪器等。作物气象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同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农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全部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光对植物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即光合作用、光周期效应和向光性效应。不同波长的辐射对植物有不同的影响。
太阳光谱中决定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0.38~0.71微米波段的可见光,称之为光合有效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一般占总辐射的45~53%。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有两种效应:一方面温度增高时光化学过程加快而使总光合作用强度增加,另一方面温度增高时呼吸消耗增加。
因此净光合产物在初期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而当超过最适温度以后,净光合产物则随温度增加而减少。作物气象指标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或受害同气象条件关系的量值,它是评价气象条件的农业意义、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进行农业气候区划的客观标尺,因此研究和确定作物的气象指标是农业气象学的基础工作之一。
作物气象指标主要为温度指标和水分指标,对于某些感光性强的作物,还应有光照指标。温度指标是指作物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致死温度和积温等。
积温是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温度的总和,它是衡量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一种标尺。农作物通过某一发育阶段或完成全部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积温为一个相对固定值。
水分指标是反映农田水分状况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指标,常用土壤湿度和蒸散量来表示。一般划分为过干、适宜、过湿三个等级,大多数早地作物的适宜水分指标为土壤相对湿度60~80%%。
水分亏缺对产量影响十分明显,根据土壤水分的多寡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程度,可确定作物早害或湿害的指标。蒸散量是由作物叶面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造成的农田水分损失量。
它是决定农田水分状况,作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土面完全被植物覆盖和土壤充分湿润时的蒸散量称为可能蒸散。
实际蒸散量是可能蒸散、土壤含水量和植被覆盖状况的函数。研究同一个农业气候区域内,由于地形不同而形成局地的气候差异以及对农业的影响,也是农业气候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称为农业地形气候学。
其研究方法一般是对典型的地形进行短时间的气象观测,并用物理模型进行计算或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地形影响气候条件的规律及其农业意义。此外应用生态学的方法,根据自然景观、指示植物、自然物候等的差异推断不同地形的农业气候条件,也是农业地形气候学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农田小气候和小气候改良 小气候是指由于地形、下垫面特征或其他因子引起的小范围的气象过程或气候特征。由于耕作措施和农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改变了农田活动面状况和物理特性,导致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独特的农田小气候。
而农田小气候又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形成。小气候改良包括温室、阳畦、塑料大棚、塑料薄膜地面覆盖、风障、农田防护林、蒸发抑制和土面增温剂等。
温室气候是温室内的微气象过程和微气候特征,它是一种人工调节的小气候。由于玻璃对于入射的短波辐射的透过率大于向外的长波辐射的透过率,使得温室具有白天高温的特征。
此外温室的结构、方位、屋面坡度、屋脊高跨比,以及使用的透光材料均对温室内的光照度和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有显著影响。除了上述人工调节小气候的措施外,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完全由人工控制光、温等气象条件的人工气候室或植物生长箱已在农业研究中使用。
在蔬菜和珍贵植物栽培方面,也已出现了人工调节气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并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的自动化的植物生产工厂。畜牧气象 农业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储藏、运输、保鲜的影响等。畜牧气象的研究还可为制订畜牧气候区划提供依据。
林业气象 农业气象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森林与气象条件间的相互关系。
温度、水分、风等气象因子对森林的组成和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热带植被主要是热带雨林,寒温带植被主要是落叶松;在中国,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才有森林;风力直接制约着森林的蒸腾。反之,森林对大气也具有多重影响。
它能调节气温、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局地小气候等 病虫害气象 从本质上说气象、气候条件是影响到防治的。例如天气条件特别适合病虫害发生,病虫害严重了,需要的不仅是预防性防治,甚至需要认真防治,可能防治几次;如果天气、气候条件不太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可能防治一次或者两次,也许还不采取人为措施防治也没有问。
2.农业气象要素有哪些
狭义的是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气象要素(表)。广义的还可包括农业生产身的一些特征。农业气象平行观测中所有的观测项目以及农业气象问题触及到的参数,如发育期、种植密度、植株高度、产量等都是农业气象要素。观测和研究农业气象要素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常见农业气象要素
光 日照时数、太阳光谱、光照度、光饱和点、光补偿点
温 气温、地温、水温、农业生物体温(时温、家畜体温)、积温
水 空气温度、降水量、水面蒸发、土壤湿度、土壤有效水含量、农田耗水量、土壤水势、土壤蒸发、蒸腾
气 风向、风速、CO2 浓度、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其它 云天状况、雾、霜、露、冰冻、积雪等。
3.农业气候条件是指什么
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包括气温、降水、光照、气温日较差.
气温:常用积温表示,它代表一个地方的热量条件.气温条件常影响农业生产的熟制、种植的农作物类型等.
降水:用年降水量表示.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等.降水和热量条件需要配合好,才有利于农业生产.
光照: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西欧地区光照不足,不利于粮食作物种植),我国新疆夏季光照充足对棉花生长有利.
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方,有利于瓜果的生长,瓜果品质好,产量高.气温日较差过大可能有冻害问题.
4.对农作物的影响都有哪些因素条件所在呢
(其实以上提到的作物能生长的时期又称为气候生长期,而且有的地方,但在中学地理中,热量越充足。
所以中学地理认为,就是当地的生长期,决定生长期的因素有多个,一般将热量条件看成是最关键的因素(气温),还有一些其它条件也会影响生长期的长短,一年中日均气温高于5℃的天数总和,影响生长期的因素有很多。如从热量条件上讲,除了热量条件外。
总体看,所以生长期的标准还有以10℃,还要考虑水分条件,大学地理中就会涉及到其它因素对生长期的影响了,作物也是无法生长的、15℃为标准的,如内陆地区如果只有热量条件而缺乏水分条件,对于不同的作物,一般以5℃为标准,其生长期要求是不同的。当然生长期指作物能生长的时期,生长期越长,实际上有的领域内也将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当成生长期。
热量越充足的地方。其实如果到了大学,这种生长期叫生物生长期,所以内陆地区的生长期除了热量条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