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这句话是对的。
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应计入“制造费用”科目,在经过结转,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会计处理过程为:1、计提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会计分录为:借:制造费用——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2、将工资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工资经过这两部处理之后,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就被计入了产品的成本之中了。除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工资以外,产品生产成本还应包括: 直接材料费用、辅助材料费用、员工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2.车间员工问题怎么解决
首先还是要加班,因为是否能及时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把该产品完成好,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效益,做为一名管理员,应该要为公司着想。在加班修复的同时及早通知前序工作的管理人员,要求其做好本份工作,不要影响到大家。在加班过程中发现其他员工表现出极大抵触情绪,你可以试着也坐到车位上,也可和他们坐到一起,于员工们一起将工作完成,在此同时也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让员工们知道你的无奈和着急,并像他们保证以后不会再有此现象发生!让他们齐心协力迅速把手中工作完成,早早下班!
把前序的工作情况反映给了他们的管理员以后,如果他们改正了,那是接大欢喜,实在不行,就及时向公司高层人员进行投诉!经此一事,解决好了,你这个班长也就更加有威信,有说服力了,你手下的员工们也会对你心悦诚服。以后的工作心态将会变的更好!!!
关于你的具体内容本人也不是了解的很多,只能为你提供这点小小建议,但愿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3.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这句话是对的。
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应计入“制造费用”科目,在经过结转,最终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会计处理过程为:
1、计提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会计分录为:
借:制造费用——工资
贷:应付职工薪酬
2、将工资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工资
经过这两部处理之后,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就被计入了产品的成本之中了。
除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工资以外,产品生产成本还应包括:
直接材料费用、辅助材料费用、员工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4.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工资计入什么科目
如果企业有多个基本生产车间的,一般要设置”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科目,机修车间生产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的工资福利明细科目,如果只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的,可简化计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管理人员工资记入”管理费用“的工资福利明细科目
因此应记入生产成本科目(直接人工)。
注意:制造费用里的工资记录的是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扩展资料:
关于生产工人工资是计入“生产成本”还是计入“制造费用”,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很多人区分不清楚,主要是没有区分清楚直接支出与间接成本。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
制造费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生产成本
5.生产车间工人的工资与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各属于哪个科目
生产车间工人工资计“生产成本——工人工资”科目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计“制造费用——管理人员工资”科目。(二级科目可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自由调整)
二者如何区分:
车间工人是一线职工,他们的劳动付出可以精确计到那一批产品的成本里去,因此计生产成本;而车间管理人员是管理整个车间工人,影响范围较广,不能精确计到某批产品里去。
扩展资料:
(1)分清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与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工资费用一般都应计入产品成本,但医务、福利人员的工资则应由福利费开支,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应由管理费开支,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应由销售费负担。
(2)分清直接计入成本的工资费用与间接计入相应的产品成本。而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应先按不同的车间进行归集,计入制造费用,然后与其他制造费用汇总以后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由于工资形式不同,工资费用的分配方法也各不相同。现以计时工资形式与计件工资形式分别介绍直接工资费用的分配方法。
在计时工资形式下,如果基本生产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则可以将该项工资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直接工资“”成本项目;如果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则可以将该车间生产工人的工资按工时比例进行分配后计入各有关品种的成本明细账该成本项目。其计算公式如下:
在计件工资形式下,可直接根据各种产量记录所记合格品数乘以计件单价求得。并将其直接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直接工资“”成本项目。至于计件工人应得的津贴、补贴和非工作时间的工资,一般应按各种产品计件工资费用比例进行分配。
工资费用的分配对象可作如下分类,生产工人的工资应分配给所生产的产品或劳务;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应由各车间的制造费用承担;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应由管理费负担,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工资费用应根据成本开支渠道的规定列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工资费用
6.按劳动法的工厂是怎样上班和计算工资的
一、计算方式:
1、工作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1.5倍;
2、双休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2倍;
3、法定节假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3倍。
4、证明加班时间方面的证据主要包括:考勤表、考勤卡、加班审批单、加班通知、监控录像、证人证言、加班时所做工作形成的书面文字记录、电子邮件等。
二、《劳动法》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扩展资料:
正常工作时间,是指用人单位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所确定的工作时间。正常劳动,是指员工按照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
对于正常工作时间的概念人大、国务院、劳动部及地方政府都颁布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定,主要有人大的《劳动法》(1995年1月1日施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1995年5月1日施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问题解答》1997年5月1日以前,企业既可以施行每周40小时的工时制度也可以施行每周44小时的工时制度,并以每周40或44小时为基础计算加班加点时间。
1997年5月1日以后,一律应以每周40小时为基础计算;《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2004年6月25日修改):劳务工每日正常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依据以上法律规定,“正常工作时间”应以每日正常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为准。
在该标准时间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就是标准工资,标准工资是计算加班工资的基础,超出标准工作时间之外提供的劳动都属于加班工资。
标准工资不包括下列各项:
(一)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劳动报酬,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年底双薪以及按照季度、半年、年结算的业务提成等;
(二)无确定支付周期的劳动报酬,如一次性的奖金、津贴、补贴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标准工资
7.生产车间工人工资 有没有可能计入制造费用
没有可能计入制造费用,因为生产车间的工人是属于生产原材料的,所以工资会计入生产费用。但是也会计入生产成本。因为生产成本-直接人工指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工成本,制造费用一般计入制造车间里的费用和是除了人工和材料之外的费用。
扩展资料: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包括企业生产部门(如生产车间) 发生的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管理人员的职工薪酬、劳动保护费、国家规定的有关环保费用、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生产成本(production cost)亦称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活动的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货币表示,是衡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工资、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分配转入的间接费用; 贷方登记转入“库存商品”账户的完工产品的制造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生产过程尚未完工产品的成本, 即期末在产品成本。该账户的明细分类账应按产品品种分别设置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制造费用搜狗百科-生产费用
8.关于员工的工资和产量的问题
提高产量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增加劳动时间;二是增加劳动强度。员工的生产产量和员工工资之间不一定是必然的关系,产量低或者下降的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
增加劳动时间通俗讲就是加班,加班要付加班费,因此会增加公司财务支出,但有时又不得不为之。在大多数员工都很积极的前提下,加班对提高产量是非常明显的;反之,如果员工本身不积极,正常工作时间也懒懒散散,那加班就是多余的。
增加劳动强度,也就是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这是要解决员工思想深处的问题,让她在心里真正愿意提高才行。过度的监督和制度的严厉处罚是无济于事的,短期可能有效,时间长了,也就没什么作用的了。
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企业的文化、员工工资、奖励制度、个人原因等因素有关。必须要彻底了解清楚,针对大多数员工产生消极怠工的根本原因,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产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