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几个关于“粮食”的问题
没有真正意义上吃不完的粮食。
记得有一个关于三兄弟的故事。好像是妈妈给了三袋谷子给三兄弟让他们独立。
好吃懒做的大哥好快就吃完了所有粮食。省吃俭用的二哥慢慢也把自己的粮食吃完了。
只有三弟他把粮食的一部份拿到田里种通过辛勤的劳动让它们长成粮食,又把收成的一部分再用作种子种出粮食。三弟的粮食就是吃不完的粮食了。
粮食的种植过程我只知道播种、施肥、收成,详细的要问农民伯伯了。三言两语也说不清。
因为气候环境因素的制约,就算是同一种谷子在不同的地方产量也会不一样,所以粮食的分布才会有地域性的特点,比如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当有些地方遇到一些天灾人祸时。
首先要做好救援的工作,安置好受灾地区的灾民。集中管理。
对应急物资除了要尽快送达外也要做好到手的管理,绝不能使物资屯积于运输机场,也不能肥了上面的人。每一份救灾物资救的都是人命,贪钱已经是坏事了贪人命呢!所以物资的管理由其重要。
以上为个人意见。
2.求一些关于浪费粮食的数学问题~
解:设每人每天浪费X粒粮食 根据资料 5万粒米重量为1公斤
如下 13亿人每天将浪费:13亿*X/5万/1公斤
简化 假设每人每天浪费1粒 13亿/5万/1公斤=26000公斤
每个人每天按照早上1两米 中午3两米 晚上2两米计算 一天为6两米。
26000公斤/6两=86666天 86666天/365天=237年
每人一天浪费一粒米 够一个人吃237年 够237个人吃1年!够86666个人吃一天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 浪费1年 就是26000*365=949万公斤
一亩田按照高产 算800斤大米 一年一收 13亿人一人一天浪费一粒 浪费一年的量 949万公斤/800斤=23725亩田一年的收入 一家人按照农村计算为4亩田吧
23725/4=5931家人 就是说 我们一年浪费下来 将有5931家人会因此没有饭吃 饿一年的肚子。算算吧 一个组 一个队 才多少户人? 有将是怎样的灾荒?
3.小学生节约粮食知识问答
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4、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5、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
6、民以食为天。
7、盘中粒粒皆辛苦!
8、饱时不忘饿时饥!
9、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10、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11、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12、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13、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
14、珍惜劳动成果 反对浪费粮食。
15、请记住:粮食来得不容易!
16、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
17、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18、省下一颗粮食,已许可以救活一个人的生命!
19、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
4.中国粮食现存的粮食问题与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世界性质的粮食危机,中国在开放市场条件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一)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努力扩大优势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根据我国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各地比较优势,加大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这些地区良种引育、农技、农机、信息等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努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加大优良品种和种粮技术的推广,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五)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六)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健全粮食期货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5.简述世界粮食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
1950年至198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从6.3亿吨增至18亿吨,增长了180%还多。此期间,世界人口从25.1亿增至47.7亿,增长约90%。
由于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所以世界人均粮食呈增长趋势。然而,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均。
发达国家人口占世界1/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发展中国家人口世界占3/4,生产粮食占世界1/2,因此人均产粮少、消费少。
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许多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1970年发展中国家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约为5亿。
另一方面,少数发达国家又苦于粮食“过剩”卖不出去。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每年需花费大量金钱保管粮食,甚至想法减少粮食生产。
据联合国粮食农组织1992年6月2日的新闻公报透露:贫穷困扰着大约10亿人,而约占世界人口的10%的5亿多人营养不足,其中约5000万人面临饥饿。 人类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绞尽了脑汁。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上出现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了粮食增产。然而却又引发了称之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白色污染”。
目前所用的塑料薄膜,大多是聚乙烯或聚氯乙烯为原料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中极难分解。在土壤中的残膜碎片,可存在400年之久。
太多的残膜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及肥力。 一切办法想尽之后,为了得到生活所必须的粮食,人们不断烧垦森林,开辟耕地和牧场。
世界上大约有2亿公顷森林被开垦为耕地,大约3亿以上的人以此为生。由森林支撑的大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世界粮食纪念日,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
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6.中国的粮食问题的介绍
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粮食问题。中国有13亿多人口,是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状况如何?中国的粮食生产潜力有多大?中国人民能不能养活自己?中国将如何发展粮食生产?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政府经过科学论证,现就这些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2015年11月23日,第十三届广东省科协学术活动周开幕式暨广东科协论坛在广东科学馆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汪懋华应邀作《农业现代化与智慧农业发展展望》学术报告。汪懋华指出,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 445 kg,即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面临“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养殖业用粮接近一半造成严重浪费”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