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 中国文化起源的几种说法: 1、传播论与西来说—二十世纪初,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彩陶,在此之前彩陶出现于中亚,分布颇广,当时西方学界盛行文化传播论,仰韶彩陶属彩陶文化的晚期,而安特生后来在甘肃一带发现较仰韶原始,又较中亚进步的彩陶,于是仰韶彩陶文化自西方传来的假说似乎铁证如山。
此外,举凡农业、畜牧、铸铜,各个文化部门都有类似的论调。这样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在科学的证据和西方学者的偏见下,成为流行的见解。
1950年代,考古学家发现西安半坡村的彩陶文化遗址,年代大约在公元四千余年前,比起安特生所估计的公元前二千年早得多了。又发现中原仰韶迭压在甘肃仰韶之下,彩陶西传来中的假说于是推翻。
此外,晚近丰硕的考古资料,如农业、畜牧和青铜文化的发现,此说显已经不起考验。 2、仰韶与龙山文化为东西二元文化— 早期的观点以为二者系各自发展,在河南北部碰头。
但自1950年起学者开始质疑,推测仰韶与龙山是两个前后相继,而非分布不同的同时文化。一种说法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在渭水流域、晋南、豫西,后来因为中原的人口压力与农耕技术进步,使得其向东部大平原与东南丘陵河谷地区扩张。
学者对此说亦抱质疑,以为人口说无有力证据,快速扩张又不合逻辑,有人则认为该说过于偏重龙山文化形成期各地文化的共同性,却忽略了其歧异处。如果从相异处观察,可以发现各地所发掘的新石器文化,皆有其特色存在,不是一元传播理论可以解释的。
3、多元的文化起源— 愈来愈多考古发掘证明,在黄河流域以外如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下游(河姆渡文化),等地亦有各具特色的早期文化。 今天考古学界认为中国早期文化可分为六大区: 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
、东方—以山东为中心。 中原—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
东南部—以环太湖为中心。 西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
南方—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 这些地区各有自己的传统,但亦互相影响,所以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是现阶段比较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中国传统社会 导论 中国传统社会的几个特点: 1. 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甚于一切 人道-----人与人相处之道 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秩序-----生活幸福 2. 家族本位:重视家族观念 ~何以中国传统社会有浓厚的家族观念? a. 农业社会需要人力----故需要聚族而居-----形成了家族 b. 其次儒家思想将家族观念深化。 ~何以见得? 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优劣? a. 优:有人情味,温暖、和谐 b. 劣:难培养公德心、法治观念薄弱、集体意识淹没个人价值。 3. 乡土情谊:农业社会------重乡土 a. 没有陌生人、是一亲切社会 b. 生活有地方性----乡土 c. 遵循习俗 4. 四民社会:士农工商 5. 重道德教化 ~用以控制社会的秩序 (现代社会则用法律) 6.阶级流动:通过科举制度令社会阶级流动 7. 重农抑商:不患寡而患不均,视商业为非直接生产者,故不予重视。
课文内容要点 一、政治体系 1.君主专制: 权力来自君主本身(通过武力或世袭,故可以专制。但若他有仁心,可以行民本之政,但那仍不是民主。
a.政治变迁只限于人事的变更,而非政治秩序的变 更。 b.人民的反抗只是反暴君,并不是推翻君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c.对君主政治权力的限制不是靠法律制度,(像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是靠道德良知 2.民本思想 即是民有、民享的观念。君主尊重人民的意愿施政。
但从来无民主观念。 a.贤德者治国,人民不可直接参予政治,故可说是「臣属文化」而不是「投入取向」「参与取向」。
3.家产官僚主义 (家产式的官僚主义) ~政府是皇室的扩大,皇室是皇帝的家,故云「家产」。 ~政府是由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系统所组成,政权在皇帝,治权在于士。
故只有治道、吏治而无政道、政治。而官僚系统并非与皇帝并立,而是臣属于皇帝。
~此官僚治体是开放的,原因是体系内的官吏是通过科举制度而入仕。但这并不 表示政体的开放,因政权并非人民的意愿可以改易的。
~牟宗三:「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是只有治道而无「政道」。 二、人格结构 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闭固性人格 a.原因:受农业社会的影响,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及生活方式皆不需要创新求异,而是静态守旧封闭的,人们遵循沿用已有的经验,所以造成中国人人格闭固性的特点。
b.闭固性人格的特点循例重俗、被动闭缩、自制自足、倾向于孤立与默从,甚少主动「参与」改革。 c.影响:造成重权威守旧的思想,巩固了中国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2.权威性人格 a.原因:1.农业社会对自然自然的不可捉摸而产生焦虑,故需依仗权威(前辈克服自然的经验)去化解焦虑。 2.家庭伦理的差序格局的影响,在家庭中以父子的关系为主轴,子要绝对服从父,投射出去成为君臣关系、师生关系。
故有君父臣子师父的称呼。 b.影响:1.权威性人格在社会上产生一种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
2.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化约为属关系、有尊卑之分。(阶层性结构) 3.可产生安定社会的作用。
3.特殊取向与人情味: a.原因: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为本位是原级社团,人与人的关系。
2.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事实上,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早已经把那些落后的糟粕淘汰;被保留下来的,对今天和明天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那的确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中国的仰韶文化距离今天已经是7000—5000年的事情了,其彩陶图案丰富多彩,有鱼纹、鸟纹和蛙纹等多种逼真的动物形态。你能说它落后吗?古埃及文化,距离今天怕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不还是叹为观止吗?
现代设计,我们今天所承认的,大体上起源于西方的工业革命,那是18世纪的事情,现代设计作为工业革命的响应,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而后,作为一种文化运动,并且对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理论指导意义,或者实践影响作用的,则是20世纪初期以来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但是,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了历史主义和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数种文字,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该书的畅销,就充分说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认为传统文化与艺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王权中心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显然,它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诚然,由于工业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技术革命激发起来的新思潮,使投身现代设计运动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如果我们回眸这场至今未果的现代设计运动,便会发现,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之深远,不仅大大超过了它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披乌斯,而且也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以至于在包豪斯的故事发生七十二年后,即1991年,重新向人们讲述包豪斯故事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福德(Flank whitford),在他的《BAUHAUS》一书的前言里就写道:“很显然,包豪斯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设计我们生活环境的那些人,还是继续从包豪斯的作品当中汲取着灵感。而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艺术院校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方法依然普遍地影响着它们现在的教学。”
由此可见,受着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双重制约的现代设计,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对它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不但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现代艺术运动,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运动。
传统文化之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我们是随时都能够见得到的。譬如欧洲的“海洋文化”论,就一直影响着西方列强的扩张心态,军事扩张、经济扩张、政治扩张、文化扩张……无所不在的扩张。演变到今天,扩张就变成了所谓的“全球化”文本。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产物。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上面的个案分析中,已经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十分深刻,所谓的“前卫”艺术家们,也到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创造的灵感,甚至常常直接把前人的艺术成果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创造。
3.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题目
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
“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就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拓宽了发挥自己优势的天地。
2.以小见大,用“细节”点染万种“风情”
语言于文章,就如同衣服于人体一样,不但有表情达意、张扬个性的作用,还有点缀、修饰的功能,衣服的一个花边,一粒纽扣,一处镂空设计,一挂饰物点缀,都可以使你风情万钟,独特妩媚。“小”处的设计显现出了“大”智慧。文章的细节同样可以显示作者独运的匠心。
3.九九归一,点题、扣题彰显敏锐思维
此话题,学生的写作范围非常广,写作思路也比较开阔,但是无论是写剪纸的精巧、川剧变脸的神奇、琴棋书画的高雅,还是写民俗节日的深入人心、诗歌艺术的源远流长等等,最后都要归结到话题“传统文化”上,要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4.写作体裁多种多样——贵在与话题相联系。
可以写散文,重在创设优美的意境:如写民俗节日,要写出它的欢快喜庆,亦雅亦俗,在热闹、欢乐、锣鼓喧天、举国同庆的美好氛围中,让人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当然,不能用干瘪的语言。
可以写议论文,如谈传统文化如何代代传承、永不消逝;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谈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与影响等等。
也可以写记叙文或构思小小说,如
①故事新编,赋予古老的神话、传说鲜明的现代意义,去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老百姓传统的朴素的人生追求。
②老外学艺,通过一个外国人历尽“千辛万苦”,闹了无数笑话,也要学习那对他来说魂牵梦绕的东方文化的故事,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
③百姓生活:剪窗花,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变戏法,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等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
[学生问题]
1.只笼统地“介绍”一些传统节令,缺乏自己对这些节令文化意义的“认识”。选写一个节令,重点记述节日有关“活动”,始终未在节日的“魅力”或“文化意义”上“表态”。选写“诗词”类,未将古典诗词的“共性”特点归纳出来,只是一种“内容介绍”或“手法说明”,有的连“感受性”的文字也没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自然是与外国诗歌不同的,唐代“送别诗”、“边塞诗”有何特点?这特点里又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
2. “传统的”应是有“特点”的:选材上不典型,不具“特点”,自然难以与传统文化相联系;有的选材较为典型,但没有抓住节令“特点”,挖掘不出某节令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寒食”、“端午”等节令其实是一种祭奠文化,之所以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怀宗追远、崇节尚义的品质因素可窥一斑;“中秋”则突出一个“圆”字,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里,饱蕴了中华民族安定平静、雍乐和美的审美情趣与追求。
3.“传统的”应是与外民族、外国有“不同”之处的。这其实已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构思,反映中外有别,以体现民族特色。作文中运用这种办法的几乎没有。
4.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属于艺术,不具备对相关方面一定的了解尽量不要选写,否则欲求“大气”与“厚重”,结果却难逃“笼统”。
4.“关于非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提几个问题
非主流的思想、行为与社会所认同的主流被道而行。
非主流文化往往把主流社会中不认同的因素无限扩大,发展。比如说,主流社会中照片背景崇尚田园、建筑背景、风景,如果拍照时不小心拍到了电线或是行人,一定觉得大煞风景。
而非主流却偏偏将这些不被主流审美观认同的元素放大,经过photoshop或光影魔术手中的LOMO、正片负冲来制造出暗色、颓废的效果。然而图片元素中往往夹杂着乱伦、乱交、血腥、自残、暴力等不堪入目之类。
然而伪非们却自得其乐。关于血腥、自残的原型是欧美非主流(也就是相对中国大多数伪非较为正宗的非主流)中的朋克、视觉系 非主流大多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二十岁以上玩非的,都是老非了。
十几岁却体现得很颓废, 然而,非主流的文字已经变得不伦不类。起先接触到非主流,只以为他们的文字是繁体加上符号。
可是后来才发现,这些文字不仅含有繁体,还有错别字、日文平、片假名、形近字、同音字。比如:非主流中喜欢把“有”打成“冇”(读mao),还比如把“人”打成“亽”(ji),这些在中国汉字中确实存在,但是因为不常用,一般的电脑自带输入法已经没有了。
这些完全不是一种意思的汉字,仅仅因为形近,而被莫名其妙的堆在一块,形成BT火星文字。当伪非主流大片兴起,在已经形成一种危害社会趋势时,反非主流的群体,就不得不出动了! 反非主流还可以表示为新主流,结合主流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对人类文明的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5.谁给我15道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问答题(选择题,千万别忘记附上答案
加粗为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流派纷呈,其中墨家作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思想流派,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下列不是墨子思想内容的是( )
A、兼爱 B、尚能C、非攻 D、尚贤
2、歌谣在我国历史悠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原始歌谣不具备有( )的特点。
A、优美的旋律B、劳动的内容 C、简短的形式 D、朴素的风格
3、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白话文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家》 D、《斯人独憔悴》
4、我国宋代豪放派最杰出的词人是( )
A、苏轼B、辛弃疾 C、欧阳修 D、周邦彦
5、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的( )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A、6月第二个周三 B、6月第二个周日
C、6月第二个周六D、5月第二个周六
6、安徽也有许多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下列哪个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
A、黄山 B、西递古村 C、黄梅戏D、寿县古城
7、众所周知,春节是我国的第一大节日,而( )是继春节后的第二大的节日。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D、清明节
8、《水浒传》一百零八好汉,各有所长,其中( )擅长射技。
A、关胜 B、燕青 C、秦明 D、花荣
9、明清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 )
A、《三国演义》B、《儒林外史》 C、《水浒传》 D、《孽海花》
10、1明朝晚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白话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言”和“二拍”,其中“二拍”的作者是( )
A、冯梦龙B、凌濛初 C、金圣叹 D、施耐庵
11、唐人重视功名,渴望在军队中的表现建功立业,当时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人生价值观,此句诗出自( )
A、杨炯的《从军行》B、李白的《侠客行》
C、高适的《燕歌行》 D、王昌龄的《从军行》
12、苏轼门下学士众多,下列( )不属于“苏门四学士”。
A、黄庭坚 B、秦观 C、张耒 D贺铸
13、下列诗人中,( )不是盛唐时期的。
A、王维、孟浩然 B、高适、岑参 C、李商隐、杜牧D、李白、杜甫
14、《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是 指( )
A、香菱B、探春 C、晴雯 D、湘云
15、《红楼梦》中,( )认为魏晋以来好诗只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两句。
A、惜春 B、邢岫烟 C、妙玉D、元春
6.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我看见很多的古典中国房屋,屋脊上面都
中国的古建筑物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
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 据中国古书记载: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垂脊上的五条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
这五条兽合称为“螭吻”。对螭吻,古书解释说:“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也”。
中国古代先民称五脊上的六兽为神兽,并顶礼膜拜,说这六兽可以“护脊消灾”,是镇脊神兽。正脊上的龙吻也叫“吞兽”,其作用可以严密封固两坡瓦垅交汇处,提防雨水渗漏。
屋脊六兽的典故 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一些小兽, 这些小兽排列有著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在其他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
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
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音 吃吻,龙的九子之一)、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神羊)、斗牛、行什。 => 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 传说:齐国国君齐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
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1)(8分)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分)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3分)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分)(2)(8分)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4分)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分) 本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
(1)对待传统文化可以从正确的态度、分析其正反两个方面,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2)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可以从不能离开传统,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两个方面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问题百科 » 关于两个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